创意、创新
创造城市的未来!
股票代码:831205

创意之邦 Creative world

趋势解读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创意之邦 > 趋势解读 > 上海创意园区进阶之路2 城市为产业“正名”

上海创意园区进阶之路2 城市为产业“正名”

作者:创意之邦 来源:创意之邦




90年代末至世纪之处,伴随上海产业转型和城市更新,创意产业园区由艺术群体自发形成,逐步走向专业化园区运营;与之相应,园区在改造运营中,因缺乏上位规划和政策机制,一直在争议中前行,为创意园区正名已是大势所趋。



2005,上海创意园区“正名”之年

2005年之前的M50,经历从2002年的春明都市型工业园,到2004年更名为春明艺术产业园。

2005年之前田子坊,以泰康路艺术街、泰康路工艺品街为沪上知名艺术市集。

随之而来的2005年,是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一年,创意园区指导原则、行业规范都在此年形成!

这一年
上海将“加快发展创意产业”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。

《上海市创意产业发展“十一五”规划》发布,对于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部署,并提出老旧厂房、大楼在“三不变”原则下建设创意产业集聚区,即:

  • 房屋产权关系不变

  • 建筑结构不变

  • 土地性质不变


随之带来“五个变化”,即在“三不变”的基础上,创意园区内容五方面发生变化:

  • 产业结构

  • 就业结构

  • 管理模式

  • 企业形态

  • 企业文化


由上海市经委牵头,成立了以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为平台的创意产业发展服务机构。至2005年底,第一、二批授牌创意产业园区36家,建筑面积逾百万平米,园区入驻创意产业企业1000多家。

图片
△ 图片:前四批授牌园区布局



“创意产业集聚区”挂牌背后的困境

2005年其后的四五年中,约80个破旧的工业基地被改建为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区,典型的如2577创意大院、1933老场坊的改造、苏州河仓库SoHo区改造、8号桥创意办公区、上钢十厂改造、上海啤酒厂的改造等。

图片
△ 图片:2577创意大院

创意产业集聚区挂牌政策出台后,创意园区一度以“投资少、收益高”的成为投资热门,市内闲置的老厂房纷纷改头换面,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创意产业聚集区遍地开花。但也有不少园区进展缓慢,甚至处于停滞状态。
部分创意园区中,入驻的企业与原规划并不相符,创意园区的大楼与普通办公楼并无差别,其中的企业走马灯般轮换,尤其部分小规模的创意企业,很少能长期安定下来。

创意产业学界泰斗厉无畏先生当时指出:
改造几个老厂房吸引几十、几百家创意工作室入驻,并不意味着创意产业就此诞生。创意产业集聚区本身只是提供了一个概念,要真正形成集聚效应,个性定位很重要。
我们现在不缺画家、艺术家这类创意生产者,缺的是了解人们新需求和市场新潮流的人,也就是创意的引导者和创意的经营者,后两种人是让创意最终产业化的推动力量。



从1.0走向2.0,创意城市新空间

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困境?

根本原因在于,部分非专业的园区运营商,在园区投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,脱离了城市更新的初衷,亦悖离创意产业的本质。

从城市更新视角而言,创意园区是城市创意产业物理上的承载之地,也扮演着传承城市文脉、演绎城市精神的重要角色;创意园区应面向城市文化消费新市场、新需求,导入大量文化创意类人才、企业与机构,形成主题鲜明的新兴产业集聚区,实现传统加工制造业向服务业、创意产业的转型。

图片

△ 图片:长宁德必易园(2010年开园),以多媒体与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要业态,聚焦科技与文化,成为沪上创意办公的新中心。


创意的本质,是通过知识、智慧创造无限的附加值。每一个成功的创意园区,来源于对精准定位吸引创意企业和群体的入驻,对创意产业内容的挖掘。

2005年起上海创意产业兴盛大潮中,不断孕育出专业的创意园区运营商,推动创意园区从1.0逐渐向2.0迈进。

所谓1.0创意园区,更多注重空间形象的改变,吸引艺术设计群体入驻。

而所谓2.0创意园区,整合区域资源,聚焦园区内容,为区域发展赋能。

图片

△ 图片:陆家嘴圣博华康旗下波特营(2010年开园),围绕陆家嘴金融服务产业配套,定位国内首个以金融人才培训为主题的创意园区,成为创意园区2.0的示范


2010年,上海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创意城市网络”,被授予“设计之都”称号,也是对这座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“正名”。


-THANKS FOR READING-

文章内容系创意之邦原创

转载请联系主编授权(ID:CYZB-SunPower)

图片